近场通信与感知专题
编者按
朱鹏程, 潘存华, 张建华, 戴凌龙, 游昌盛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25, 55(6): 1255-1256
摘要 随着5G商用的快速发展和逐步成熟,全球各国及各研究组织开始对6G的愿景、需求、关键技术等进行探索工作.传统1G~5G的通信系统主要工作在Sub-6 GHz以下.由于实际天线阵列部署的约束,运营商对天线阵列的尺寸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根据远近场瑞利(Rayleigh)距离计算公式,工作在低频段下的天线阵列大多工作在远场范围内.然而,为了满足未来6G的超高传输速率和低时延等需求, 6G通信系统将向中、高频段和超大阵列方向演进(超大阵列包括可重构智能超表面、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和无蜂窝大规模阵列等).这种架构将使得瑞利距离得到极大的拓展,原本属于远场范围的用户将处于近场球面波范围内.该范式转变将给无线通信的空口传输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近场信道可以从传统远场的角度维度进一步拓展到同时包括角度维度和距离维度,因而可以支持更多用户的接入;另一方面,从感知定位角度,近场信道中每个天线单元到用户的电磁波不再是平面波,因而可以将天线单元近似当作一个定位参考点,从而提高感知定位精度.虽然近场信道可以带来通信和感知方面的性能增益,但其在空口传输设计方面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低开销的信道估计以及低复杂度的波束成形设计等.
6G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专题简介
武刚, 崔琪楣, 刘凡, 刘光毅, 任红, 曾勇, Christos MASOUROS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25, 55(5): 1253-1254
Gang WU, Qimei CUI, Fan LIU, et al. Special topic: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iques for 6G. Sci Sin Inform, 2025, 55(5): 1253-1254, doi: 10.1360/SSI-2025-0162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专题
编者按
许宁生, 金亚秋, 刘明, 迟楠, 徐丰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25, 55(4): 681-682
摘要 复旦大学电子与信息学科作为学校的优势学科之一,长期以来始终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的重要力量.在一百二十年的深厚学术积淀与办学历程中,紧密贴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汇聚了一批在信息领域造诣深厚、极具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构建起了一支科研实力强劲的学术队伍.复旦大学电子信息学科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他们活跃在信息科技的各个前沿领域,成为集成电路、信息通信、先进制造等多个关键方向的领军力量.近年来,面对信息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与深刻变革,复旦大学师生与校友始终勇立潮头,在空天信息、先进通信、智能芯片、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助力复旦大学在新工科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